UP TO 3742|我還想在身體疲憊的狀況下,沈浸在讓人屏息的美麗山景裡,感受精神自由的可能

將物質需求降低,到荒野裡生活一陣子的想法,對我有種說不出的吸引力。

大概就跟知道自己非常需要處在「進行」什麼的狀態 ,卻想去印度內觀(Vipassana)個一個月的感覺一樣吧!想知道在長時間不能說話、閱讀、寫字、聽歌的狀況下,在將自己變成全然接收的角色以後,會有什麼樣的衝擊和啟發。

過去眾多旅行中,最常讓我懷念的是在中國西南徒步便車的那兩個月 —— 沒有太多計劃,率性而行,將自己全部交給自然和人群,荒謬與驚喜相伴的日子。

當時預算壓得很低,每天睡人民幣四五十塊的青旅床位,背包裡的東西極為精簡,倒也足夠應付生活所需。我總在早早自然醒後,出門尋覓在地的早餐,在嘈雜的人聲中,觀察屬於別人的、不熟悉的日常;碰到聊得來的人就搭話幾句,有時也就這麼暢談過一個早晨或深夜;需要移動的日子,常站在塵土飛揚的路邊攔車(偶爾也非法移動到高速公路上,或選擇對方不得不停車的加油站),攔不到車的時候,就走上好一段路。遇過下雨冰雹也遇過塵暴,身體誠實地抱著失溫和高原反應,也誠實地,因壯闊山河及漫天飛舞的彩紙喚起想哭的衝動。

今天因臉書回顧的關係,重新讀了當時描繪那段旅行的文字,其中一段話說「想念徒步移動是慢的,思想卻能快速穿越過去不曾理解的」,忽然非常、非常想念旅行時,時間失速的感受。

對時間的富有,在穩當接軌的生活中開拓出一片可以換氣的空白,是長時間旅行中最幸福的一件事。

而說到底,什麼樣的年歲該成為什麼模樣,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。(坊間那種二十歲三十歲該如何的書,可以丟掉,真的。)

在花蓮時, L 問我是不是不太會羨慕別人,沒思考太多地給了「因為我很快樂啊!」這樣的答案。我想,很大部分是因為曾幸運體驗那種擁有的少,卻非常富足的日子吧!「比較」不會帶來快樂,踏實地在自己的理念、興趣和關係上經營累積才會,困惑跟懷疑從不會離開,但總有些方法能讓相信的事情運轉。

我愛山,因為山讓我感覺渺小,並幫助我釐清生命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事。」—— Mark Obmascik

前陣子去看Up To 3742這個展時,又強化了有天要到PCT(太平洋屋脊步道)走上半年,將帳篷睡袋、紮營野炊化為日常的想法。

作為一個逐城市豐盛而居的女子,我仍對山林、海洋、湖泊、瀑布有種難以解釋的嚮往 —— 我還想在身體疲憊的狀況下,沈浸在讓人屏息的美麗山景裡,感受精神自由的可能。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