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筆記|詹宏志|旅行與讀書

星期五以一個慌亂之姿在雨中奔走後,總算成功地於公司家中往返、跳上了南下的高鐵。

列車上搭配的是詹宏志的《旅行與讀書》,九十分鐘的車程內,我跟著他從充滿野生動物的非洲豪華冒險,移動到藝術家骨董構建的峇里島民宿,再跑到阿拉斯加於冰天雪地中划起獨木舟。

這種當地特殊豪華體驗的旅行我目前還負擔不起,也不確定這是否是我理想的旅行方式。但深刻的除了特殊性給予旅行的「驚奇」外,就屬筆者如何將閱讀與實際體驗加以作用跟印證了。對於「知」的求渴、對於一個文化從生活的料理到歷史生態的考究,都讓我一邊期許自己行走的同時,永遠不要忘記持續閱讀這件事。(簡單來說就是希望成為一個旅行的書呆子。)

老實說我越來越少買書了。除了文字載體多少從紙本移到網路外,閱讀的時段更變成了上班通勤的三十分鐘片段,每天幾乎是以一種「贖罪般的」態度在捷運上拿出紙本 —— 大段閱讀時間減少、分心事物滋長快速,說到底都讓我覺得挺不安的。

至於書的來源,除了家中老爸豐富的藏書外,多經朋友借還、書店一個下午的跳躍式閱讀,而其中當然也少不了圖書館。

前些日子與建築師好友L有了對於圖書館這個空間的討論 — 當紙本在這個世代不再是主要閱讀趨勢時,圖書館作為一個公共空間,一個城市中承載知識(訊)的容器,究竟還能有甚麼樣的形變跟可能?

當時L特別舉了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的例子,所以這次趁著摯友J在台鋁擺攤的空擋去考察了一下,沒想到一待就待到了天黑。

從B1步入時,迎面而來的是波浪狀書櫃組成的兒童閱讀區,不少孩童趴在軟墊上進行閱讀,用書架區隔出的空間,讓環境保有了隱秘又開放的共同特性。而當樓層逐漸往上時,我無法抑制地在心裡喊著:「天啊!每座城市都該有一座這樣的圖書館!」

提供沙發讓人即時閱覽的影音區、大量而形式不同的閱讀空間、依主題精選書籍的展示區,都像是一種召喚:在這樣的環境裡,很難讓人不進行資訊的汲取。

而因即將走訪東京繞去的旅行書區,除了不少「較冷門」的旅遊目的地也藏書頗豐外,引起我注意到的是多本關於「高雄」的考察:小至地方人物、大至城市發展。

當下覺得特別激動。

如果時間允許的話,我多希望能在攻略性質的速食刊物外,多去看看那些「不太是重點」的細節,好比訂製一套旗袍所需的流程、柑仔店的興衰、曾經最時髦的舞廳如何被禁又如何偷偷生存。

總覺得旅行跟閱讀之於我,慢慢成為一種循環。

出發前從資料閱讀架構出一座城市的輪廓,然後透過實際走訪加以印證或推翻、並享受隨性所至引領出的計劃之外的趣味,而旅行結束後,則回到閱讀去做「再驗證」、「再延伸」,藉以補足當時遺漏、或理解不夠清楚的部分。

如此閱讀上路的反覆,讓我得以構築出一個不限個人經驗的當地、當下,讓旅行不再只是空間上的移動,更包含了時間脈絡的理解,成為眾人經驗與自身體驗的產物。

不可複製,如此迷人。

Leave a Reply